貴港青塘宋氏祠堂:陋室遺珍 位于橋圩鎮青塘村的宋氏祠堂,又稱“老宋屋”,是清代乾隆年間一支宋氏客家族群由粵東紫金縣遷徙至貴縣的祖屋,這一脈遷貴的宋氏客家族群至今已開枝散葉,人口三千多人。老宋屋也成為貴港南部地區宋氏客家人每年清明節祭祖朝拜的圣地。 落籍青塘的這支粵東宋姓客家人,延續“耕讀持家”的客家人傳統,以讀書進仕途為家族榮耀。在遷入貴縣前,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宋瀚中廩生(即秀才),宋瀚雖是區區一個秀才身份,但卻被三位朝廷命官題字留額:一位是禮部郎中葉樹德,第二位是員外張茁,第三位是主事趙明英,這三位朝廷命官(均為清廷正六品官職)為宋瀚這一地方鄉紳名賢共同題“德馨俎豆”,“德馨俎豆”一詞源出“萬家香火,百世德馨,千秋俎豆,萬姓謳歌”,可見這位宋瀚先生實乃青塘宋氏客家族人的最早最巨的驕傲! 在入貴早期,又有宋氏族裔高中科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宋湘考取乾隆壬子科鄉試第一名(解元),到了嘉慶四年(1799年),宋湘又被賜進士出身,以賜進士身份進入清廷中央部門——翰林院,任編修。宋湘即是宋瀚的侄孫,為讓先祖之功德榮譽能代代相傳,宋湘這位嘉慶朝的翰林院編修在一塊樟木牌匾上手書“德馨俎豆”并懸掛于宋氏祠堂正中,以激勵宋氏后代子孫。至今,這塊彌足珍貴的樟木匾額仍完好無損地懸掛在老宋屋祠堂內,成為宋氏祠堂這處外觀極為普通簡陋的鄉村祠堂里最為耀眼的一件珍物。 除了“德馨俎豆”匾額之外,宋氏祠堂內還懸掛著四對木質對聯(貴港市志僅記錄其中兩對),對聯木材古式,字體雅致,對聯所體現的內容更是極具歷史文化內涵,完整地記錄了這支粵東客家族群的淵源與功名。1993年出版的《貴港市志》在祠堂一節,專門收錄了宋氏祠堂: 宋氏祠堂,位于貴港市東南面35公里的橋圩鎮西南方5公里的青塘村老宋屋內。建筑為一間兩進磚墻青瓦頂房,寬4米,深8米,高6.5米。房內粉壁,中間有天井。后廳神臺頂上,一橫掛樟木牌匾一塊,匾長237厘米,高95厘米,厚3厘米,青底紅字,紅邊,上書“德馨俎豆”四字,行書,字徑50厘米。左右側各兩行細字,楷書,字徑2厘米。右邊是“禮部祠祭司郎中葉樹德員外張茁主事趙明英為順治乙未年代行廩生崇記鎮邑鄉賢宋瀚立,左邊是“乾隆壬子科解元嘉慶已未科賜進士出身欽命翰林院編修四川、貴州正考官又侄孫湘書”。神臺下是大古“壽” 字,篆體,高60厘米,寬40厘米。兩邊墻上有木板對聯,板呈黃色,寬亂2米,長2.5米,刻字刀鋒輕巧,字顯剛勁有力,字體行書,黑色,字徑8厘米。兩對聯分別是:“國賓肇其編竹書香垂復,鄉賢開泰賦梅德澤光前”,“鐵石梅花太平宰相,山川香草古艷文章”。祠堂已有200多年歷史,對考證本地鄉間民俗有某些價值。 宋氏祠堂的外觀,可以說是筆者見過諸多名門望族之祠堂中最為簡陋的一處,但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老宋屋內的天井鎮祠之寶,延綿二百多年的“德馨俎豆”匾額。近壽字內側的對聯未被《貴港市志》收錄其中。 這一木質對聯,1993年出版的《貴港市志》也沒有記載入志書。下同。 客家人有添丁掛燈的習俗,從粵東到粵西,未曾變更,一直延續著祖先的傳統。 |